王世襄 官方网站

http://wangshixiang.zxart.cn/

王世襄

王世襄

粉丝:416600

作品总数:10 加为好友

个人简介

王世襄(1914―2009)字畅安,男,汉族,福建省福州人。著名文物专家、学者、文物鉴赏家、收藏家、国家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、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。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。1938年获燕京大学文学...详细>>

艺术家官网二维码

扫描二维码 关注艺术家

留言板

艺术圈

作品润格

书 法:议价

国 画:议价元/平尺

匾额题字:议价

拍卖新高:

联系方式

艺术家官网负责人:小张

邮箱:artist@zxart.cn

本页面资料由该艺术家或本主页注册用户提供,张雄艺术网不为上述信息准确性承担任何责任。

马未都追忆王世襄

    曾有一种说法,21世纪可能还会出现个钱钟书,王世襄是出不了了。

    11月28日,著名文物专家、学者、文物鉴赏家、收藏家王世襄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去世,享年95岁。王世襄的离世,意味着中国又一位标志性的文化老人陨落。

    王世襄生于1914年,民国刚刚成立,父亲在清廷任官,母亲是画家,年轻时就读于燕京大学。起初,他或许和晚清纨绔子弟一样贪玩,但裹挟在20世纪的时代动荡中,他几乎饱尝了一个文化人所有的起伏,最终在国难之下进入故宫工作,从单纯的“玩”转向了学术研究和收藏……

    尽管后来被打成右派并被故宫除名,无论人生际遇如何,王世襄从未放弃阳光的心态、豁达的心胸,他的兴趣几乎无所不涉,并由玩成家,除对书画、雕塑、金石、建筑诸多方面有精深研究著述外,还花费毕生精力投入那些当时尚较少有人注意的领域,包括家具、乐器、漆器、匏器、刻竹、金石牙角雕刻、匠作则例等,如豢养鸽、鹰、犬、蟋蟀等的专用工具等,都有丰富的收藏和深入的研究,在文物学家中独树一帜,被公认为名副其实的“中国第一玩家”。

    繁华落尽,锦灰三堆。文革中,他主动请求红卫兵抄家,只为了保住家藏的国宝文物;晚年,他把自己千金收藏来的文物都半捐半卖了出去,只留下一只筐,那是他与夫人袁荃猷买菜用了多年的提筐;90岁之后,他基本上只谈鸽子,还为了保护鸽子的事情专门上书温家宝总理……王世襄背后,留下一段段趣谈。

    昨天,本报记者专访了北京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,他向记者讲述了王世襄作为一个时代文人的“独特性”。

    为学:他的学问源于乐趣

    记者:有人说,21世纪可能还会出现个钱钟书,王世襄是出不了了。您怎么看?

    马未都:王世襄有他的独特性。他出身豪门,拥有很好的教育背景,他的曾祖父、祖父、父亲都是朝中大官。母亲是书香门第。他年轻时就在燕京大学读书。他们那一辈的人,出身好,家里有钱,对成就一个学者是比较有利的。但王世襄在那个时代的文人学者里是独树一帜的,他出身豪门,但关注的却是社会底层的文娱活动,捉獾、养鸽、驯鹰、养狗等等,他对世俗民间杂七杂八的事都感兴趣。

    我觉得,王世襄的独特性就在于,他出身上层社会,却关注社会底层的乐趣,这在中国文人里是不多见的。他的很多研究,在学术界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,比如玩鸽子、驯鹰等,就不被许多人看成是学问。而我们现在所理解的文物专家通常就限定在一个领域内,比如书画专家、陶瓷专家,但王世襄对这些都是通的,是杂家也是通家,他的许多学问最初都起源于乐趣,这很重要。

    记者:如何才能够玩成家?王世襄的主要贡献是什么?

    马未都:王世襄是中国研究明清家具里程碑式的人物,在他之前,基本上是外国人在研究。但王世襄的研究比他们更为深刻和全面,他写成的《明式家具珍赏》虽然拖到上世纪80年代才出版,但功力深厚,后来翻译成各国文字,对于明清家具在海外流传的影响比较大。

    为人:他对生活非常豁达

    记者:他对您最大的影响是什么?

    马未都:上世纪80年代我就跟王老认识了,那时候我只有33岁,他当时70多岁了,应该是以祖孙辈而论,但只要谈得投机,他就不让我走,留我留到半夜,还要去给我炒一个菜。要我说,他是一个真正的美食家,能吃又能做,做菜非常好吃和讲究。

    王世襄的学问都在他的书里了,不需要手把手地教。但是夜深人静的时候,只要一翻开他的书,我就觉得实在吸取营养。可以说,我后来走上收藏的道路,也无不受到王世襄的影响。但王世襄对我最大的影响,仍然是他那种非常阳光的生活态度。他是一个对生活非常豁达的人,旧社会他可能是贵族身份,后来没落了,不断遭遇到打击,无论人生多么低谷,他一直都坚持一口气,坚持到他最后功成名就为止,这一点我佩服得五体投地。诗人和考古陈梦家当时因为受不了打击而自杀,王世襄说,如果不是因为陈梦家自杀,他可能不会去研究明清家具。所以,王世襄不是灰暗的,是阳光的,否则也不会有后来那么大的成就。

    其藏:他的藏宝最终散尽

    记者:王世襄毕生为国家追回国宝,收藏了那么多宝贝,却在晚年都拍卖回流到了社会。如何理解他的举动?

    马未都:一个真正的收藏家,对待文物的看法都是聚散有时的,而王世襄最终选择了“散尽”。2003年,他通过嘉德拍卖了他的许多宝贝。我也终于得以从中买回来几件,但是最贵的仍然没能买回来。我以前不敢奢望拥有王世襄的藏品,他卖的时候,我就一直盯着。他生前非常喜欢的那件犀皮漆盒,最后我买了回来,收藏在观复博物馆,我觉得他最终选择了“散”,这是他的豁达,这些宝贝也有了更多前世今生。